在1954年7月26日出版的《生产战线报》上,刊登了一则由农建四师战士薛文泉、汤尽农采写的文章,文章的题目叫《五夜没合眼的八十勇士》,读了这篇文章,更进一步地加深了我对先辈们为了农场的建设,所迸发出来的“艰苦创业、不怕困难、团结奋进、无私奉献”的淮海精神。文章的内容如下
七月二十三日晚上,十二团六连勇士们又出发了,到一分场场南二十四号至三十六号条田去排除积水。今晚不是戽水,而是用水车车水。大多数战士是启海一带人,对踏车很生疏。面对着这样情况,徐文和连长就根据现有的十三架水车、八十个人,进行科学分工,他决定会踏车与不会踏车的人搭配开来,一架水车六个人,互教互学。
同志们为了排水救苗,已五夜没合眼了。但当徐连长宣布了劳动组合后,个个都抖擞精神,雄赳赳地干起来。战士高桂清同志,不会踏水车,两只脚脚尖被车拐打肿起来,打破了,鲜血直流,他忍住疼,不停的学踏车拐。他说:“天下无难事,有志事竟成。我吃苦不是为了别的,是为了抢救国家财富。”在他的决心和事实的感动下,不会踏车的人更是不怕苦,埋头学。青年团员张仁昌、共产党员唐友顺、施留忠等同志会踏车,便耐心的教他们,讲要领给他们听。由于大家的决心强,不怕苦,跌倒爬起来,在三小时之内,四十九个同志学会踏车了。这下大家干得更高兴,踏车更紧张。
正因为勇士们五夜没合眼,车水车到半夜,大家的精神不够用了,不少同志打盹。这时,团的模范班长张洪如同志鼓励大家,领导大家唱小唱,说故事。党员沈全同志唱起二郎山歌来,掀起歌唱的热潮,个顶个精神又打起来了。九班同志提出口号:“看谁劳动情绪高,踏车快,爱护工具好!”并向七班提出友谊竞赛。青年团员缪根银同志,脚爽得肿多高的,本来不能踏车了,他还照样干。他说:“志愿军曾在冰天雪地里打仗,负了伤还不下火线,我们拿他们比起来,真是差的远。”七班战士姜根友同志说:“为了抢救国家财富,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就是吃苦也是光荣的。”
他们干着干着,不觉东方发白了,天亮了,太阳出来了。看看田间积水,已减低二寸多,绿绿的棉苗露出头来,大家高高兴兴的收兵回家,一路上说的笑的都是一句话:我们有把握战胜自然,使棉苗脱险,并生长旺盛!图为当年农建四师战士在踏水车排水和在农建四师暨淮海农场历史陈列馆互动区展示出来的水车原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