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改革开放40年征文:岁月往事

作者:胡亚芬发布时间:2018-08-30文章来源:江苏农垦信息网

 

  30多年以前,在短缺经济情况下,粮食采取配给制度。吃蔬菜也成了一件伤脑筋的事。不像现在,拎个篮子上农贸市场,想吃什么,就能采购到什么品种的蔬菜。那时候,我们农场没有菜场,每个单位有一个菜园组,负责单位职工吃菜,隔三差五按人口分点青菜、萝卜,青的、黄的一把抓。分什么就吃什么、分多少就吃多少。蔬菜的数量和品种也少得可怜,记得吃的最多的菜是青菜和韭菜。青菜一直吃到开花,韭菜经常老到尺把长,枯黄叶一大把。如果碰到天旱和洪涝,蔬菜减产了,那分菜的时间就会间隔很长。人光吃饭,没有蔬菜吃,又没有经济能力购买肉类禽蛋食品。在那个时候,你只能是无可奈何地的忍耐。记得父亲说过的一件事,那年又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吃了几天的小米饭和浆油汤。单位有位知青实在忍受不住,就郑重其事地打了一张报告,呈送给单位分管副业的指导员,要求批给他2斤青菜。指导员接到报告后,找到菜园班班长,老班长领着到一地萎黄、瘦弱的菜秧,一脸的无奈。

  一个夏季一家能分到三四只西瓜就算不错了。至于想吃苹果,要往返10多里,去12大队果园去买,一年去一次也就不算少了。买鸡蛋要到相距10里的小镇,很麻烦。差不多过年过节食堂才做豆腐,豆制品几乎成了奢侈品。

  改革开放后曾经何时,人们生活发生极大的变化。荤菜、蔬菜的品种大大丰富了,每种蔬菜还由旺季淡季的变化演变成全年均衡供应。

  淘洗吃喝,哪样也离不开水,30多年前,我家住在警卫连,家里所用水要到黄沙河取,挑一担水来回四、五百米,还要爬一个大堆,退潮时挑水更困难,感到水特别精贵的。遇到下大雨,哪怕是半夜三更,也要起来将大桶、小桶,缸缸盆盆一字排开等“天落水”,等到满就揣回来,只到家里所有可装的都满为止。1985年,农场装自来水,虽然是两幢房子合用一个公用水笼头,已感觉方便多了,以后自来水又通到家里橱房,感到更方便了。

  吃饭是人生第一件大事。但要将饭熟,在40多年前还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我们农场历史上以植棉为主,烧棉秸、堆棉秸是小家庭一年中工程最大的家务劳动。拔棉秸号称农田三大苦活之一。每逢拔棉秸,总免不了腰酸背痛,手上磨几个泡。一个小家庭一年要烧三、四千斤棉秸,来回几里路,一担担挑回来也是件很费力的事,用牛车运虽然省力,但堆起来得增加不少麻烦。逢上连续阴雨天气棉秸不干,点火做饭都很困难,这时,只有忍痛浪费点火油,倒在纸上再点火,遇上大风天气,烟火出不了烟囱,往家里倒烟,满屋呛人。80年代农场开始有了蜂窝煤,90年代农场引进了液化气,做饭烧菜又产生了一次革命性变化,抛弃了几千年不变的传统落后方式。进入新世纪后,电磁炉、微波炉、电饭锅和电压力锅等电器络续进入百姓的橱房,使给我们的做饭日常生活更加便捷高效!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