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晨4点钟前后,家住在淮海农场神禾路旁平房中的李朋友就开始在门前的路上来回溜达,跑上一小时后再回去躺在沙发上睡会回笼觉。熟悉李朋友的人都说这老爹爹可简单,不用拐杖不用牵扶,除左耳有点聋外,眼睛却是看得很清爽,95岁高龄的老人步履如此稳健,让大家很是意外。当有人问起他的长寿故事时,老人只是憨厚地笑了笑,很乐观的他也没有什么经验传授,也就是自身多年来一直坚持做的寻常事。
平和坚强的心态,让他处变不惊。从与老人的交谈中得知,李朋友在解放前在上海为资本家开汽车。后在全国性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号召中,怀着对祖国的热爱,毅然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102师,随后因战局的变化,1952年4月李朋友又在毛泽东主席生产待命,建设农场的命令声下,从102师整体转业改编成中国人民解放军农业建设第四师,成为江苏农垦淮海农场第一代拖拉机手。在机耕队,李朋友机车修理技艺没有人能比得上他,为此李朋友先后担任过机耕队里的机车和修理组长、副排长等职,仅他一手培养带出的徒弟就有几十名,好多徒弟成为淮海农场内外农机战线上的骨干,更有的徒弟还走上了科、处级的领导岗位,成为他的上司。而李朋友依然是做着自己的工作,他从不去攀比、也不去走捷径或是拉关系,一如既往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直至离休。
失去亲人是每一个人最大的痛苦。李朋友的两个儿子分别在儿子37岁和57岁那年先后因病和意外离世,令老人承受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老人70岁那年,老伴又因病离他而去,令他少了一个说话的伴;昔日的好友,一个一个又先后离世。对这些,李朋友都是把对他们的思念放到心底坦然面对。五六年前他自己又患上了直肠癌,幸亏体检发现及时,手术后康服才无大碍。而他对自己的身体并不是太关心,李朋友关心的是儿女们的工作和事业,并在默默的后勤服务中,来化解心中的烦闷和不快。
自己事自己做,保持着田园般的生活。李朋友一生有着良好的生活作息规律,烟酒从来也不沾,离休后虽然儿孙满堂,子女也孝顺,但他一直坚持自己的事自己做,从不要子女搭手相帮。特别是老伴走后,坚持自己做饭。他的六儿子李贵德不放心老爸,就一直与父亲生活在一起,但李朋友也从来不给儿子添加额外的麻烦,除做饭外,家务抢着做,屋后有一块150平方米的小菜园子,就是他锻炼身手的舞台,挖田、捉虫、拔草、间苗、松土等农活一件也不落下,田间十多种蔬菜长得青枝绿叶,从来不到街上去买蔬菜吃。李贵德担心他做事劳累,曾不让他再做事,叫老人享享清福。而李朋友却说,“我做事就是锻炼身体,再说我做事也有谱,尽自己的喜好和力气来做事,不会透支的。”这样李贵德才放心,但李贵德还是把菜园子里安装了一台潜水泵,不要叫老人做到河边拎水等危险的活。
在李朋友家采访过程中,李朋友的女儿李月春告诉我,她父亲也是一个非常爱干净的人,不但家里家外收拾的清清爽爽。只要晴天,天天把被子抱出来晒,并且一直坚持自己的衣服自己洗,从不要儿女掺和。就是睡的被褥自己来勾,换季床铺也是自己来开,样样事做得是像模像样,从来不要儿媳她们来搭半点手。没事时常拿着扫帚帮助一旁儿子们开的农机修理间打扫卫生,就是门前的路上,老人也常拿着扫帚清扫路面,有时还向两边打扫出去有百十米长,让负责这片的环卫工都要感谢他。
坚持锻炼健身,家庭和睦幸福。人上了岁数就会睡不着觉,而当李朋友每天凌晨三四点钟睡不着觉时,他索性爬起来淘米把早饭早早地烧下后,就走到农场职工休闲体育运动广场上去散步,每天在塑胶跑道上要绕走十五六圈,那一圈就有500多步,每天行走近7公里,令当地许多青年人都感叹不如。这两年来,李贵德怕走远了不放心,就叫老人在门前的路上来回走走,防止其他路上车子多有安全风险,就是这样,每天老人还是坚持在门前的路上来回地走上了一小时,这个习惯是老人多年来没有改变过的。
李朋友饮食比较清淡,少肉多素,油盐也不多。每天下午2点左右,他会定时喝些儿孙们孝敬给他享用的脑白金、牛奶等营养品。每月有近7000元的工资,想买什么就买什么,那么多子女一个也不过问,只是由着他怎么处理,但老人从不乱花瞎用。老人很会做人,也会讨儿孙们的欢心,每当他用存单积攒到6万元钱时,就会6个子女一家1万地均分,让儿孙们贴补家用。李朋友对子女出手大方,教育投入上一点也不含糊,一定要他们练好书,学会技能,所以他的子孙都在自食其力地工作,这让李朋友很是欣慰。当然,李朋友在儿孙中威望极高,逢年过节20多个子孙纷纷来到家中团聚,给老人带来孝敬的物品,为老人请安祝福,让老人的晚年生活充满了快乐!图为李朋友老人在做晾被栽菜和择菜时的镜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