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生靠创新让他屡次当上功臣

作者:淮文宣发布时间:2018-12-07文章来源:江苏农垦信息网

     在淮海农场有限公司今年7月出版的淮海大地报上,刊登了一篇农建四师时期善于创新工作的功臣青年团员王永生同志,他不但光荣地出席了农建四师青年团员代表会议,而且他在工作中肯动脑筋,善于创新的精神,在生产战线上,立了一次二等功,一次一等功,这也是他在国防前线上,曾立过一次四等功、一次三等功后的又一喜人成绩。为此,他所在的班荣获二等治河功臣班。现在我们读来王永生在工作中创新的经历,对今天来说,仍然有着较大的教育意义和启示作用。

  王永生同志是十一团三营七连的战士,今年只有二十二岁。一九五一年二月参加青年团,同年五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年来,他在各种斗争中都表现了高度的顽强性和创造性。就拿建场第二战役说吧。

  战斗开始以前,王永生时常想:要得打胜仗,必须做好战斗前准备。于是,他就动员了几个同志,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在炎热的阳光下,以不违反群众纪律为原则,跑到九里外的地方割茅草,回来搓绳。单他一个人就搓了粗细四十斤。战斗动员后,他又积极推动全班订立了立功计划,建议全班组织了三个战斗小组,并向九连一等功臣班展开了革命竞赛。

  劳动中,王永生同志更发挥了高度的创造性。如:整修鲈鱼港时,淤泥特别多,最深的到腰眼,最浅的也到膝盖,工程效率很慢。他看到这种情况,就日夜的动脑筋,和同志们商量,终于研究了“先从两边下锹,挖好塘,人站在塘中间,用泥筐下去捞”的办法。原来计划五天完成的任务,三天零两小时就完成了,创全营最高纪录,得到营连领导多次表扬,并将他的办法在全营推广。又如开挖中心河时,王永生同志又主动提出用梯子形、分大小手、人赶人的办法进行劳动,结果工程效率大大提高,每次都提前完成了任务。

  王永生同志在劳动中更表现了高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第二战役快要结束时,天气冷到零下七度,河水结成冰块,淤泥硬如石头。王永生同志想到自己是一个青年团员,就英勇和冰块、寒冷搏斗起来了,并鼓舞大家说:“同志们,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面前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呀!”

  有一次,王永生同志病了,忽然晕倒在工地上,失去知觉,同志们把他抬回去,好久才苏醒过来。指导员安慰他时,他满眶热泪,说:“我对不起党的培养,正当任务紧张的时候,我倒下来了……。”生病期间,指导员和他住在一起,给他喂饭、洗脸、洗脚,同志们收工后,饭也不吃,脚也不洗,就去安慰她,向他表示决心。革命大家庭是多么温暖呀!这时,九年前的事情又在脑子里出现了。

  解放前,他父亲曾在地主家做过六年长工,他自己在地主家做过三年长工。身上却被地主的鞭子打红了、紫了,腿子被跌断了……。解放后,这些苦难的日子结束了,新的生活开始了。想到这些,他怎能睡在床上安心休养呢?他万分难过地说:“这样好的晴天,我不能劳动,多急人呀!”每天收工回来,他总要问工程进展情况。有一次,同志们反映黄泥沙。未挖就倒塌,影响工程进展,他就想了一个办法,告诉大家说:“要得不塌,必须边挖边铲坡。”这个办法采用后,黄沙果然不塌了,同志们赞扬说:“王永生不能上工,还睡在床上替我们出主意呀!”几天后,他的病稍有好转,就要求上工,可是走了几步就跌倒了。同志们把他架回去,劝他休息,他怎么休息得住呢?就在修补泥筐,慢慢的挑着送上工地。他的这种模范行动,鼓舞了所有同志;他的这种模范行动,荣获十一团党委的通报表扬。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