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多年前,她因家庭贫困,曾三次辍学。无奈之下,好学的她决定,不管是谁只要资助她完成学业就嫁给谁。
果然有个兵哥哥乐意资助,她初中毕业后,信守诺言与他成亲。到如今,他们已经牵手61年。这对恩爱夫妻就是87岁的离休干部刘可通和81岁退休校长吴文英。
没钱读书,她提出以婚姻换学费
刘可通是阜宁县陈集镇人,1949年参军,当时只有16岁,1952年退伍到淮海农场工作。
吴文英是阜宁县芦蒲镇人,家里兄妹五个。吴文英的父亲是个重度听力障碍患者,与大哥一起常年在大户人家做帮工。母亲是小脚。二哥在部队当兵,后在淮海战役中牺牲。家中的三哥还小,每年靠一点抚恤金贴补家用。
吴文英8岁上一年级,因交不起学费两次辍学,16岁才小学毕业。别看吴文英是个农村孩子,但从小就懂得读书能改变命运,所以学习非常刻苦。小学毕业,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阜宁中学。
可是初中上了一年,吴文英因为没钱再次辍学。眼看新的一学期就要到了,吴文英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于是,人小心大的她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向家人和亲戚说:“不管是谁,只要出钱供我把书念完,我就嫁给他。”
说来也巧,吴文英大嫂的姨妹妹和刘可通是一个村的,得知她的想法后,便为他俩做媒。“那时我们只见过一次面,每年开学的时候,他将学费寄给我,我这才顺利读完了初中。”吴文英说。为了能尽快工作,在老师的建议下,她考取了阜宁师范,成为村里唯一的“高材生”。
1957年,吴文英初中毕业后,来到淮海农场与刘可通结婚。婚后到师范学校继续学习,直到毕业。
丈夫出差多,她生活工作两兼顾
吴文英在师范读书时,当时只有一位老师知道她结过婚。由于她是个活跃分子,人又长得漂亮,学习、跳舞、打球样样拿得出,在学校里成了众多男生的追求目标,但她都婉言拒绝。
1961年7月,吴文英师范毕业后,被分配到射阳县教育局工作。这本是件令人高兴的事情,可是吴文英心里早有打算,那就是到淮海农场学校,到丈夫的身边工作。于是,她请人找领导协商,最终如愿以偿来到淮海农场学校做了一名教师。
吴文英是名语文老师,因工作踏实,表现突出,成为单位的培养对象,1966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吴文英担任过学校的政工组长、校团支部书记,1976年被提升为副校长,不久当上校长。
当时丈夫刘可通在单位是个采购员,经常出差。吴文英既要照顾先后出生的三个孩子,又要忙工作,非常辛苦。
吴文英工作有方法。当时小学有一名男生特调皮,还经常欺负别的同学,就连班主任的话也不听。有一天,那位同学又犯了错误,他的老师一气之下将他领到了办公室让吴文英处理。
吴文英在和这名男生的交谈中,了解到他喜爱上体育课,于是,建议老师让他当体育课代表。从那以后,那名学生像变了个人似的,不再与同学打架,学习成绩也上去了。
年老时,带病坚持照顾老伴
刘可通当过干事、采购员,1963年被调到农场机关工作,从科员做到科长直到离休。他们的三个子女都已经成家立业,工作都在外地。
刘可通离休后被聘为农场离退休老干部支部书记,每次有活动都积极带头。周围的人都羡慕他们夫妻感情好,说没见过他俩红过脸。他们也坦言,结婚61年来还真没有争吵过。“平时相处,互相尊重与谅解,这就是婚姻的保鲜秘籍。”刘可通笑着说。
随着年纪增大,二老的身体也大不如前。1997年刘可通患脑梗,2009年患上糖尿病。因此,吴文英对老伴的饮食处处用心,比如吃红烧肉时,最多让他吃两块,有时老伴忍不住多夹一块,她都把肉抢下来。吴文英还买来糖尿病方面的书籍学习,购置了血糖仪、血压计、一次性注射器等,每天定时给老伴吃药,注射胰岛素。
2015年秋天,刘可通因走路不小心摔了一跤,当时没有任何感觉。回到家后,只跟老伴说了句“今天又摔了一个跟头”。吴文英急了,一个劲地问他:“有觉得不舒服的地方吗?咱们到医院做个检查?”可无论怎么劝,刘可通就是不作声。后来好不容易把他送到医院,检查发现断了三根肋骨。吴文英说这番话的时候有些激动,刘可通在一旁悄悄地抹眼泪。
吴文英对老伴的身体状况了如指掌。“比如说他的膝盖往下冰凉就一定会感冒。”多年来,刘可通住院多的十天半月,少的一个星期,都是吴文英陪在身边。
吴文英也已是年逾八旬的老人了,患腔梗(脑梗的一种)已有多年,可每天还坚持照顾老伴。如今,两位老人的身体还算可以,生活自理,每天上午在家看电视,午睡后一起出门散步,刘可通坐在电动轮椅上,老伴跟在后面,到处走走看看。乡邻看到二老形影不离,彼此恩爱,都很羡慕他们,认为人生有个好伴侣是一辈子的幸福。图为刘可通和吴文英老两口在创业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