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晚报整版刊登淮海农场从人力到全程机械化作业――父子农工亲历40年农业巨变的文章

作者:淮文宣发布时间:2018-12-24文章来源:江苏农垦信息网

       在12月24日出版的盐城晚报第8版《我家这40年》栏目上,刊登了一篇淮海农场社区刘春香采写的《从人力到全程机械化作业——父子农工亲历40年农业巨变》文章,从父亲林耀国和儿子林志纯这对父子的对话中,来实时反映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我农垦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读来令人印象深刻,并真切地感受到了改革开发以来,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种种变化。以下是全文内容。

       改革开放以前,农业生产基本处于人拉肩扛、人力畜力并用阶段。如今,耕、种、收、管等生产环节,已实现全程机械化,让原本辛苦的劳作变得轻松、高效。淮海农场林耀国、林志纯这对父子,作为两代农工,亲身经历了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过程。 
  父亲:手工插秧一天一亩地    儿子:机械化插秧一天百亩 
  林耀国是淮海农场退休农业技术人员,今年78岁。上世纪70年代,农场的一个连队(大队)有2000多亩土地,两百多名农工。插秧期间每人每天必须完成一亩地的栽插任务。作为农技员,林耀国每天的任务之一,就是配合各连队的排长分配插秧任务,划分秧田。他们用木尺测定距离,一亩地做个记号,要求是竖十横六,也就是一平方米要插六十株秧苗,插完才能回家。手脚慢的人只能起早贪黑,有时还需要家人、朋友来支援。 
  “由于气温高,加上长时间水田浸泡,有的人手和脚都肿了,病的病、伤的伤。劳动效率十分低下。”林耀国对当年插秧劳动的艰辛记忆犹新,那时流传的口号是:两头黑洞洞,中间不放松。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很高,特别是水稻栽插必须在夏至前完成,否则每延迟一天,就严重影响到产量。那时只得请农场周边的村民来农场插秧,按天付酬,虽然插秧任务按时完成了,但劳动成本大幅上升。 
  “现在农工早已从繁重的体力活中解脱出来,插秧不用弯腰啦。”林志纯自豪地说。他今年46岁,子承父业担任大队协管员。2009年,农场淘汰了双膜育秧技术,引进塑料硬盘育秧术,购置了多台高速插秧机。由6个工人组成一个机组服务1台插秧机,一天可插近百亩,秧苗的密度和深浅度可任意调配。插秧机在田间来回穿梭,后面绿茵茵小秧苗整齐地排列成一行行,“我们单位3千多亩水田,只需两台插秧机,就能保质保量地完成栽插任务。” 
  父亲:每个环节亲力亲为   儿子:主要靠机械化运作 
  秋季收稻“三秋”大忙,是每年继“三夏”大忙后又一个繁忙季节。林耀国当农技员时,在各个连队奔走忙碌。他要协助连长给农工们鼓劲:当时秋收主要靠手工劳动。收割时每人每天一亩地,要割好并捆成稻靶子才算完成任务。挑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装车运到场上,将稻捆拆开打乱,铺成厚厚的一个大圆形,拖拉机拖着石磙子,一遍又一遍地开着打转。最后人工用铁叉将稻草里裹着的稻子抖落下来。 
  翻晒稻谷需要老天帮忙,趁天气晴好,一人一把推耙,一下一下地翻晒。这时每个连队饲养的老牛也派上了用场。在牛的身后套个木制的大推耙,农工一手握鞭子一手牵着牛缰绳,站在推耙上来回翻晒。粮食晒干后,人们再用铁锨、笆斗灌粮过磅、扎袋封口,由年轻力壮的农工,肩扛麻袋,脚踩跳板扛上拖拉车车厢运往场部加工厂。每个环节都需要人力,没有一把力气还干不了这些农活。 
  与父辈秋收主要靠人力不同,林志纯指导农工搞秋收主使用各种农业机械:大型收割机一天能收一百多亩,职工只要在田间看看就行。粮食上场有翻稻车翻晒,晒干后输送机械扬场、装车,甚至不要人做辅助。5万多公斤的粮食,半个多小时就装上了车。到米厂电磅过秤后自动卸车。整个过程省力、省时,又节约成本。今年秋天,收稻时遇到连续阴雨天气,收下来的稻谷直接运走烘干入库,再也不靠天吃饭。 
  春夏季的田间管理,不仅没有当年人海战术的场面,而且突破了机械化运作“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林志纯介绍:施肥机、植保机在田间转上一个来回,就完成了施肥治虫作业,人就站在田头看看就行了。从育秧环节、田间筑埂、耕耙播种全是人操纵机械来做,速度快质量好。尤其近年来无人植保机变得愈加火热,使农业生产变得更加高效、精准、便捷。千百年的传统农耕方式已是一去不复返了。 
  父亲:农工个个想跳出“农门”   儿子:住楼房开轿车令人羡慕 
  “当年农场和农村一样,都难留住人啊。”林耀国说,那时农民种地一年忙到头,收入不高。农忙植棉插秧管田,农闲挖沟修埂搞大会战,就是下雨天还要分配搓绳、织绳包、补破麻袋等农活,天天泡在田间地头有事做。粮食产量每亩只有250公斤左右,年底分红一个劳力能拿到百把块钱就算高的,农工家的日子总是过得紧巴巴的,孩子们就盼望春节能有钱给做身新衣服。所以那个年代最开心的事就是每当城里来招工时,各家想尽一切办法托人把小孩调到城里。 
  林耀国作为农场老农技员,熟悉农场上万亩农田的角角落落,但当年他与其他农工一样,也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最终走出农门,进城当工人。他有3个孩子,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两个女儿都招工进城当了工人。当时他和老伴深为自豪,觉得孩子们不用再像自己一样做“泥腿子”农工了。但让他没想到的是,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农业工人却越来越轻松,他的儿子林志纯,最终选择了接他的班,继续在农场当农工。 
  “现在一个职工管理200多亩水田,他们每天开着轿车穿着皮鞋到分场去种地。农忙时就是拿着铁锨,到田埂上开关水口子,轻松得很。施肥、治虫、除草以及耕耙播的任务都是由专门的机械来完成。”林志纯说,就这样轻松上班,水稻产量正常年份都在600公斤左右,甚至更高。一年下来,职工的收入七八万元是正常的事,农场职工靠种田致富住进了楼房,甚至别墅。“农场场部建成社区,就是一个小城镇,生活水平一点不比城里差,当个农工挺实惠。”图为刊登《我家这40年》人物稿报纸和林耀国父子在插秧机上感受新型农机时的镜头。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