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2月21日出版的东方生活报第4版《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爱情故事》专栏上,刊登了一篇淮海农场宣传科科长陆军采写的《吃一顿饭,住到一起就算结了婚 坚持运到,夫妇年逾八旬仍健康》的文章。从钱德明和姚静珍结婚写起,到婚后相濡以沫的生活,再到老人如今通过坚持锻炼,保持健康的体魄为中心来写。文章读后令人感动。自去年陆军开始写金婚故事以来,已在报上刊登了 9篇金婚故事和 7篇整版人物专稿。以下是全文内容。
在射阳县淮海农场社区的广场、菜市场、马路上,可经常看到有这么一对头发花白的夫妇,丈夫总是在前边走,妻子躬着腰在身后三五米远跟着。这是由于妻子视力差,丈夫总是在前面用自己的身影给老伴带路。
这对夫妇就是淮海农场社区振兴小区86岁的钱德明和83岁的姚静珍,他们已经一起携手走过了60多年。
射阳到崇明 骑车坐船回家结婚
钱德明原是江苏南通崇明县人(现为上海市崇明区),3岁时母亲去世,父亲随后出外谋生,钱德明就随祖父母一起生活。
也许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缘故,钱德明早早地就帮着祖父母的家庭豆腐作坊制作豆腐卜页,只读了3年小学。
15岁那年,钱德明只身闯荡上海,到资本家的小工厂里当学徒,做了两年制作红木家具的手艺。1949年,小工厂倒闭,钱德明回到家乡帮祖母卖起了臭豆腐。
1952年,在国家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中,21岁的钱德明应征入伍,后随着战局的变化,钱德明所在的102师改编成农业建设第四师,来到黄海滩涂建设淮海农场。
在转业来淮海农场前夕,祖母怕钱德明在外地结婚成家不便回来,便同姑母一起做主,把姑父前妻的女儿姚静珍介绍给了他,并一再关照,一定不要找外边的姑娘结婚,否则就不要回来。
1955年,钱德明向部队请了13天的假,用平时节省下来的钱买了辆半新的自行车,骑了两天车,坐了一天船,回家与姚静珍举行了简单的婚礼。由于是亲戚关系,没有彩礼也没有仪式,两人吃了一顿饭,住到一起,就算是把婚结了。
命运多舛 病魔考验他们的爱情
钱德明回忆说,他来到农场时,由于当时识字的人不多,他先后担任连队班里的记分员、统计员、植保员、扫盲业余老师、营部文书和会计等职务。
妻子姚静珍在结婚一年后也来到了农场,做挖沟植棉种稻等农活。结婚后他们先后养育了一女二男共三个孩子。第三个男孩6岁时,患结核性脑膜炎住院半年,由于当时医疗条件差,落下了智残的毛病。
祸不单行,这边小孩的病还没有治好,那边钱德明就因为多年来夜以继日的工作,加上抽烟和不喜运动,一次咳嗽时痰中带血并跌倒,经医生诊断患上了严重的肺结核。
从此,家中的重担全部落在了姚静珍的肩上,她既要在家照顾小孩,又要经常走10多公里路去医院看望陪伴老伴,其中的辛劳和煎熬可想而知。
钱德明住院治疗2个月,病情丝毫不见好转。幸亏主治老中医跟钱德明讲:“治你这个病没有特效药,建议用步行锻炼健身来增强体质,抵御病症。”
惦记着会计工作和家庭事务的钱德明,在住院期间就拖着病体从挪步开始,坚持跑步,并渐渐加量。就这样坚持了3个月后,钱德明感觉手脚有劲了,精神也大为好转,又过了一段时间,加上用药调理,就基本康复了。
先他十年退休的老伴姚静珍,本以为可以好好地享受生活,却因心律不齐和心跳过速也住了两个月的医院。
在药物治疗不见效果的情况下,钱德明就动员老伴跟着自己一起跑步,没曾想还真把姚静珍的疾病控制住了,身体渐好的姚静珍更是兴奋不已,逢人便说:“这跑步还真健身,不但吃东西香了,晚上失眠的毛病也没有了。”
坚持运动 退休20年不曾住院
在淮海农场,要说锻炼健身的模范夫妇,非钱德明夫妇莫属。30多年来姚静珍跟在丈夫身后如影随形跑步的经历和相敬如宾的情感,特别是一次也没有红过脸的夫妻之道,令农场社区的许多居民羡慕不已。
钱德明退休后,把家搬迁到农场小城镇中来,因为这里的健身环境和人文氛围,正是钱德明所喜欢的。一有时间,钱德明就会带着妻子在广场或是柏油路上速走,即使是下雨天,也要坚持在办公室长廊下来回慢跑。由于钱德明夫妇一直注意运动和锻炼,最近20年以来,连感冒咳嗽都很少发生,更不要说住院了。
每年农场组织的免费体检,钱德明夫妇身体的各项指标都正常,“三高”等老年人易患的疾病全都没有,其他老人好生羡慕,纷纷前来“取经”。
“现在早晨6点起来我们就去广场跑步半小时,早餐过后,再去广场跑半小时后上街买菜。”钱德明开心地说,“我喜欢看报,又喜欢打小麻将,她不是坐在桌前静静地择菜,就是陪着看我打牌,有时我还经常与老伴说报上的趣事或健身的话题呢!”
“我背驼,视力又差,我家老钱每次出来都是他在前边带路,跑步尽量到广场或是路上车少的地方。”姚静珍说,“这么多年来,跑步已经成了我俩雷打不动的运动习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