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3年年3月23日出版的《生产战线报》报上,刊载了一篇由黄武扬采写的光荣入围的王玉明的文章,写了一位从东辛农场调来淮海当拖拉机手的王玉明同志的事迹,其实,在农建四师建场史上,有许许多多像王玉明那样的模范,践行着一个军垦战士不怕吃苦的战斗精神,从而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只要提起机耕队四组副组长,每个人便都想到这是我们的王玉明同志。这个名字在全队中早已觉得是很亲热的了。他是机耕队的火车头,又是学习模范,同志们那个不爱呢!的确,王玉明同志的工作一贯是热情负责,虚心学习;他又善于发扬民主,所以组里的人都紧紧的团结在他的周围,工作只要他一动手,马上便全部动起来了。由于他忘我的劳动,全班的人也很少落后,在第一、二战役任务中,曾创每时耕熟地二十三亩的新纪录。战役胜利结束后,他光荣的被评为机垦三等功臣,这次他又光荣的入了团。
王玉明是盐城人,出身于贫苦家庭里。父亲是一个码头工人,靠劳动生活,于是养成了他艰苦朴素的优良品质。他原是东辛农场的拖拉机手,为了适应祖国农业建设的需要,随苏北农林处的调动,来本师机耕队任驾驶工作,当副组长。他来师后,便和同志们打成一片,将自己的技术,热心地教给同志们,崔石仙、王凤岐、孙德勤等在他的帮助下,学会了许多机械原理,并能做开荒、耙地等工作;更学会了机具保养的基本技能。在第一次技术测验时,组里的同志在全队占了优胜,平均在八十六分以上。
在第一、二战役中,王玉明同志认识到机耕为农业服务的正确观点,干活挺认真,经常下机检查耕作情况,使耕耙的土地能合乎标准。在田间犁或耙堵塞的时候,或机器发生了故障,总是亲自去解决。去年冬天,地经常冻得石硬,机开不前去,大家都失去了信心;但是他一面鼓励着大家,一面亲自动手,积极的扒、挖着堵塞的冻土,终于克服了工作中的困难。某天夜里,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耕出一百五十余亩荒地。他又爱护机具,重视保养,机一停,便进行一次彻底大检查,那怕是一个螺丝,总要去扭动一下看紧不紧。
除了工作以外,王玉明同志的学习也很认真,一有了空,便拿起农业机械讲义等业务书籍。平常他总是想:今后社会的发展是很快的,不学会,是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