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地地道道的三河人,这里的一草一木对我而言现在是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我从小在这里长大,说陌生是现在农场的变化让我觉得似乎“阔别以久”,从高中出去读书到现在,家乡的变化特别是路的改变让我震惊。
小时候,住在村里离学校远,每天都要骑半个多小时的自行车上学,记忆犹新的就是门前的石子路,是用土和石子铺的,弯弯曲曲、凹凸不平。“晴天刮风眼难睁,下雨天水坑连水坑”就是这条马路的真实写照。那时候上学最怕遇到刮风下雨天,整条路泥泞不堪还特别滑,多处坑洼积水,稍有不慎就摔倒在“黄泥里”。当时最大的愿望就是,石子路修成水泥路该多好啊,就不用担心刮风下雨天不方便上学了。
到了初中愿望实现了,坑坑洼洼的石子路升级为一条宽约六米的平坦的水泥路。我骑着自行车,和小伙伴们得意地去上学,飞转的轮子留下了一路的笑声。这时周边的邻居有很多人已经把自行车换成了摩托车,速度更快、更方便了。靠路边的一座座土墙草房摇身一变,变成了小青瓦砖房,路两边栽上了杨树,一棵棵笔直的站在路边,为上学的我们遮阳避暑,晚上坐在杨树下乘凉,三五成群的乡亲们,聊家常,感叹生活越来越好了。
大学毕业回到家乡工作,农场由“农”为主向休闲观光旅游转型,以“生态农场、美丽三河、旅游乐园”为目标,打造长三角优质、江苏省一流、南京都市圈必选的“农场型”乡村旅游目的地,双兴路作为通往景区的重要路段,更宽广的沥青路取代了原先的水泥路,路的两边安装了路灯,照亮了黑夜,晚上也方便了周围居民散步、夜行。路两边种上苗木景观树,成簇金灿灿的油菜花相伴左右,与远处绿油油的麦田融为一体,漫步走在路上就像走进了秀丽的田园山水画中,好不惬意。
家乡的路,它是农场经济飞速发展、职工安居乐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共建和谐农场的一个小小缩影,更是改革开放40年来公路建设日新月异的一个体现。我相信,农场未来的路会越来越宽广、职工生活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