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步入农建四师暨淮海农场历史陈列馆第一展厅时,你就会看到有一把铮亮的军号在灯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这把军号是由原农建四师军垦战士陈玉明捐赠的。它亲历并见证了农建四师一段光辉历史。
1952年4月20日,奉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的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102师改编为农业建设第四师,从江海防前线开赴五岸六垛黄海边,在黄海之滨屯垦戍边、建设农场,从此,揭开了苏北沿海滩涂大面积垦荒种植伟大事业的序幕。农建四师万名指战员在荒凉草滩上,一人一张半芦席,一把大锹一杆枪,喝咸水,睡地铺,先后发起“突击开挖排水渠、抢盖笆墙草顶营房、统一规划开垦荒地”的建场“三大战役”,培植了“艰苦创业,不怕困难,团结奋斗,无私奉献”的军垦精神。因此,这里也被称为苏北的“南泥湾。作为传承“南泥湾”精神、被誉为“江苏农垦的摇篮”的淮海农场,为更好地对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特地申请并建造了农建四师暨淮海农场历史陈列馆。
“我是在新中国成立那年参加华东警备第9旅的,1950年改编成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102师,在一次训练中,当时师部邱教导员看我人还没有枪高,投手榴弹、跑步均不过关,就让我做了一名司号员。”说起当时的经历陈玉明记忆犹深,“1952年我们部队又改编成农建四师,我担任3年司号员一直到转业时,就把军号就一直珍藏在我身边。”
这把军号承载了102师和农建四师那一段光荣历史。当年,作为司号员的军垦战士陈玉明对农建四师赋予他的使命倍感光荣而神圣。在农建四师开荒建场的岁月中,作为起居作息和战备操练的号音,让许多军垦基地附近的的群众听了也是激情飞扬,仿佛自己就是部队的一员。在那拓荒垦植的艰苦岁月里,号声就是战斗的号角,激发了广大军垦将士不怕艰难、不畏困苦的激情,凝聚了他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力量,记录了军垦人战天斗地誓叫荒滩变粮仓的岁月。正因为如此,陈玉明对军号珍爱有加并精心珍藏,以至于别人想触碰一下陈玉明的军号都成了难事。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岁月如梭。2008年秋,即将跨入耄耋之年的陈玉明老人想到自己已是风烛残年,为了不使珍藏的宝贝失传,便把军号作为传家宝送给心爱的外孙。2009年7月,农场开始筹建历史陈列馆,并广泛征集农建四师时期具有纪念的意义历史文物。消息传到陈玉明老人耳朵里,他辗转难眠。他既想把军号捐赠给陈列馆,让更多的人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但又实在割舍不下伴随他近70年军号的这份情感。
“放在家里保存难过三代,而放在陈列馆里收藏却是千秋万代!”在老人捐献军号纠结之时,农场党委书记束向红特地登门开道。束书记一番话终于打动了老人,于是老人把珍藏几十年的“老伙伴”捐赠了出来。
“将来等我走不动的时候,还能穿起军装,拿着军号,拍张照片留做纪念吗?”这是老人恋恋不舍地把军号捐赠给陈列馆时的唯一愿望。
陈列馆开馆9年来,那把亲历农建四师历史的铮亮军号,那穿越时空嘹亮号声不时萦绕在参观者耳畔,它将着激励一代又一代淮农人追寻先辈的红色足迹,传承先辈革命精神,为建设更加美好的淮海农场奉献青春和热血。图为陈玉明老人每个月至少要到农建四师的军号旁去看看他的“老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