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环绕的音乐,声声入耳的农场新闻,这对于我这个有着24年播音生涯的播音员来说,能走在路上听到自己播出的新闻是近几年的事。一直以来,广播新闻我都是以直播为主,很少录音,因为在我上班的九十年代末,我们农场的广播没有录音室,一个录音机用来放开始曲、一个话筒、两台电子管发射装置就是我的工作室。
记得我到农场广播站工作是1995年,原先对于播音员的工作我还是比较期望的,可当我走进农场广播站的一瞬间我便即刻“傻”了,那里说是广播站其实就是办公大楼后的一间小平房里,里面有一个工作台,一个话筒,新闻可以用录音机先录好到时间再放,可是新闻开头和新闻录音要分开放,于是我索性直播得了。我很清楚的记得,那时候农场人的业余生活很单调,没什么娱乐,听广播是大家的一个习惯,特别是早晨,许多人都是听着六点二十五分广播响起床,我每天早、中、晚各开三遍广播,除了农场新闻以外,转播江苏台节目或是播放音乐等,在这间播音室里冬天可以取暖,夏天播音时是绝对不可以吹风扇的,那时候是用电子管发射装置,农场所有广播都是有线的,夏天广播机开了就可以了,到了冬天要提前二十分钟开机预热,否则声音根本传不出去,狭小的播音室本来就不大,到了夏天,每次直播完新闻,我的衣服基本湿透了,有时怕传出去的声音不够大,我常常要把播新闻的音量放到最大,我记得那时候胖大海是我喝茶时的必备品,因为有时候一档新闻能播到近半个小时,加上要放大音量播音,我常常在播音台上放杯水,喉咙要是哑了就拉下来快速的喝口水再继续播,这样的播音生活大概持续了八年左右。
2004年,农场的广播室从楼下正式搬到了楼上,广播传输了改为无线调频,广播室配备了一台录音的卡座式录播机,对于一些采访类的新闻,我可以用卡座事先录好到时间播出,对于常规的广播新闻我还是以直播为主,广播室由于在顶楼受干扰的噪声也相对小了些,做访谈节目时我们还是以直播为主,我记得当时我搞了一个农业管理技术现场采访类的节目,我们把农业中心的技术人员邀请到播音室和我一起直播,当被采访时讲话时怕他紧张,我都是脱了鞋子走出室外,等人家快说结束后,我再轻轻的走到话筒前,那时候大家常常开玩笑说,最怕走进农场广播室,感觉像是走进中央台直播间一样,许多被采访的对象因为怕直播不敢接受我们的邀请。2011年,农场购买了第一套电视新闻非线性编辑系统,我的广播播音也沾了光,利用编辑系统进行编辑再将音频导入到磁带上,被采访的对象也是用摄像机录,然后剪辑好导入磁带,虽然过程繁琐,但却大大减少了直播时出现的失误,也没有了紧张和手忙脚乱的尴尬,那一年,出于兴奋吧,我将广播节目由单一的新闻节目,增加了《健康生活》、《大家谈》等节目。2017年,农场投资十万多元对广播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添置了广播自动播出和编辑系统,对场域内的喇叭全部换成了音柱,提升了音质,广播已不仅仅再是传播农场党委声音的一个重要阵地,更是职工居民荼余饭后的一种享受,每天听听三河新闻,新闻之后听着悠扬的音乐,漫步在宽阔的沥青路上,这种广播专业级的享受体现了时代的发展,过去喇叭的噪声时代一去不复返,而我也告别了每天三个小时固定坐在播音室不敢离开的紧张忙碌,也可以惬意的走在路上听着三河新闻,享受着自己聆听自己声音的满足,在回忆过去的喇叭声响中体验着从没有过的快乐播音生活。
喇叭的变化是一个时代进步的体现,更是农场人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提升的缩影,它见证了三河从封建闭塞走向开放发展,从贫穷落后走向富裕文明,它将继续见证“生态农场 美丽三河 旅游乐园”愿景实现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