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淮海农场淮海廉政公园内北侧的小路旁,有四块镜面圆形的碑石,其中一面碑石上刻着东汉太尉杨震“四知”太守的廉政故事,上面雕刻着“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四知”拒金故事一直被人称颂,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其碑文上面虽然只有短短的140个字,但反映出来的廉政故事和所衍生出来的廉政家风,却为世人代代相传,堪称为政清廉的典范。淮海廉政主题公园在打造的过程中,特地把杨震“四知却金”的故事选入进来,就是配合农场公司在进行军垦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也让人们享受到古时候的为官者清廉执政的形象,更加激发起为民用权、谨慎用权的行为规范。
据史实记载: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士。自幼时勤奋好学,又博览群书,是名震一方的大才子。杨震他热衷教育事业,自他20岁以后,就自费开设学堂,一心一意教授学生学习知识,从而也开启了他的教育生涯。又因为杨震教学很有一套,教出来的许多学生成才成人,光宗耀祖,以至于杨震当时的名气大,学生多,所以又被人们尊称为“关西孔子”。杨震就是这样,在家乡办学一办就是30年,为社稷培养了一大批人才。50岁那年,杨震被时任大将军邓骘招募。招募不久杨震便被推荐为当时的秀才“茂才”,随后先后担任了荆州刺史、东莱太守等职,直到汉安延光二年担任太尉,掌管着国家军事大权,成为了国家权力中心的人物。
杨震虽为大官,但其一生清廉,从不谋私利。他在由荆州刺史调任东莱太守赴任路经昌邑途中,恰逢他在任荆州刺史时举“茂才”时,提拔起来昌邑县令王密听说杨震途经本地,为了报答特备黄金10斤,乘夜深人静送给杨震。没曾想王密这一做法杨震不但不接受,还严厉批评了王密一顿。
王密听了很不以为然地说:“三更半夜没有人知道这件事,更不会影响到老师的人品。”杨震说:“怎么会没人知道。你顶天而来,天知道;踏地而来,地知道;携金而来,你知道;赠金与我,我知道。既然‘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为‘不知’”。从此也断了王密送金的念想,而“四知却金”的故事,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地传为千古佳话。
纵观历史,杨震的一生一直以来自觉践行儒家的道德理想,他清白做人的风范和品行一直陪伴着他的一生,在无形中也竖立了他的道德风范,成为杨氏后裔效仿和世人遵从的典范。在杨震的言传身教和严厉的规范约束下,他的子孙可以说个个是生活简朴、清白正直。
杨震的三子杨秉在父亲的教诲下自律极严,尤其是以“三不惑”闻名于世,即“不饮酒、不贪财、不近色”,人们赞其为“淳白”。据《后汉书·杨震列传》文献中记载: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业相继,代代“能守家风,为世所贵”。从中可见,杨震一件件廉政办事的风格,为家人及至后人留下的“清白家风”,依然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杨震“四知却金”的廉洁故事,借助石碑的展示而为淮海人所熟知,联想起淮海当下在农场公司把全员廉政文化牌作为农场公司“五张文化牌”之一来打造,这也让我联想了许多许多。廉洁自律是中华民族所推崇的基本从政美德和为官品行操守,无论是古代为官者中,还是现代的廉政典型人物,这样的例子从古到今不胜枚举,特别是农建四师在淮海建场过程中创建的“艰苦创业、不怕困难、团结奋进、无私奉献”的军垦精神,也是农建四师万名将士所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与“四知太守”杨震从政的经历有着相同的轨迹,廉政从业、高效办事的军垦传统文化,也铸就了农建四师的美誉。所以为官也好,做人也罢,不光是要看他在人前如何如何,更加重要的是要在无人监督时,看他能否自己管好自己,筑牢“不想腐”的土壤,我想这才是我们党员干部要时时学习并做到的。
做为我们的党员干部或是掌管一方的主政人员,我们更加要审视和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力,而且时刻还要牢记“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心中有为”,不断增强自身和团队的党性修养,时刻以军垦精神和“四知”事例来警示自己,才能才能做到人前人后一张脸,台上台下一门声,有无监督一身清,家里家外一个样,这样也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慎微、慎独、慎行”,做一名名符其实而又清正廉洁的人民公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