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8月5日出版的盐城晚报上,刊登了淮海通讯员姜雪萍采写的人物专访文章,《从缺吃少穿到坐飞机出游享受,淮海农场79岁的李志明夫妇———晒20年家庭账本说生活巨变》,并以此来叙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百姓生活发生的变化。
“今年老两口又增加了467元的退休金!以前要啥没啥,现在生活所需应有尽有,每天花心思,变着花样享受!”8月3日上午,射阳县淮海农场居民李志明从银行查到养老金又涨了,回家就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老伴。“我从2000年开始记账,这账本见证了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巨变,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晒出账本来,让人们从数字看变化!”李志明一边翻看记账本一边对记者说。
从前省吃俭用,日子过得紧巴巴
今年79岁的李志明和王荣珍夫妇的老家都在东台。1958年,他们响应国家号召,来到新成立的国营淮海农场参加建设。1960年经老乡介绍,他们认识成亲。李志明回忆,“当年结婚所谓的房子,墙面是用泥块堆砌的,茅草屋顶,门是用芦柴扎的。”
李志明先后做过统计员、植保员、司务长,1979年入党。那时李志明的月工资是21元,王荣珍每月15元,家里有4个孩子,还有公公婆婆、老太要赡养,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
“每到冬天,我们经常起早贪黑编织毛窝子(用芦花等编织的保暖鞋子),每人两双过冬,他负责编鞋底,我用茅草、碎布条再加点棉花、芦花进去,编织鞋帮。”王荣珍说起过去的生活,虽然已经过去几十年,但仍记忆犹新。每到收割季节,王荣珍都要旷工十多日去外地拾庄稼,天还未亮,同组里的三四个人约好一起出发,步行去十几里外的八滩、淤尖、八巨等地拾麦子、稻子、胡萝卜、山芋等回来维持生活。后来,组里的人家都在农田排水沟底或者田埂边上,偷偷地挖地种农作物,改革开放后,日子才一天天地好起来。
退休工资从300多元涨到3000多元
李志明家有一本用了近20年的记账本,内容不多,但是记录的数字和物品都很有意义。记者看到,李志明退休工资2001年每月695.30元,2002年每月722.30元,2019年每月3664.40元。王荣珍1993年退休,2001年每月373.60元,2019年每月3031元。
2010年12月17日从分场搬到农场场部居住;2016年元月30日购买了一台32寸液晶电视机,7月20日新冰箱使用,10月15日购买了一部新手机,2017年3月20日安装了电热水器。2018年4月20日去海南旅游,花费8000元;10月1日去北京、北戴河旅游,花费10000元。
李志明的老伴王荣珍高兴地说:“我2001年退休,当时的退休金每月只有300多元,国家每年给我们增加工资,现在每月有3000多元,现在的生活真是太好了,想吃啥买啥,想去哪儿旅游说走就走。”
“每次翻开这账本,心里都是美滋滋的,从自行车、缝纫机、电风扇,到现在的摩托车、液晶电视、空调等家庭设施,反映出普通家庭的生活越来越富足。”李志明说,“十九大报告看了许多遍,我们确确实实得到了自豪感、幸福感、满足感,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他说笔记本记事成了一种习惯,会将这个习惯坚持下去。
悠闲惬意生活,以前想都不敢想
每天早晨,李志明夫妇早早地来到农场体育广场,先在塑胶跑道上跑个五六圈,然后到体育器材上运动一番,再到菜场买些水果、中饭菜回家。每天买什么菜,夫妇还要动脑筋讨论一下。空闲的时候,去社区活动中心读书看报、打扑克牌。
“去年4月份和10月份,在女儿的陪伴下,我们外出旅游了两次。”说到旅游,两位老人打开了话匣子。“在飞机上,爸妈高兴得像个孩子,说坐飞机比坐汽车还要舒服,速度更快。”他们的女儿李秀云说。在北京他们上天坛、游颐和园、逛故宫、登长城、到天安门看升国旗,看水立方、鸟巢等,感受奥运气息;往日在电影、电视上看到的场景,真真切切地展现在眼前。“祖国的飞速发展,让我们享受到了如此悠闲惬意的幸福生活,在以前想都不敢想。”王荣珍感慨地说。
“前年危房改造,我们住的房子,房顶重新翻建过了,清一色的琉璃瓦,门窗都是新换的,连室内的电路都统一改造过了,我们将家里重新粉刷了一遍,你看家里的生活设施一应俱全,现在的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啊!我们是心满意足,只希望健康长寿过百岁!”两位老人开心地说着、笑着,感叹祖国的发展富强和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