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 母亲和我眼中的三河

作者:钱厚红发布时间:2019-09-02文章来源:江苏农垦信息网

  在我很小的时候,妈妈便常常给我讲三河农场建场前的模样,农四师开进农场拓荒开垦的壮阔波澜、知青到农场的故事,她告诉我,农场原本是个劳改农场,当时人很少,所有的田地都是集体地,农场的职工下田劳动都是记工分的,那时候,农场的干部都是省城派来的,她说如果不是那时候的干部有长远眼光,把农场的每条路都留的很宽,今天的农场想把路铺的这么宽就要费些事了。妈妈15岁便开始下田和大人们一起干活挣工分,妈妈还有幸上了扫盲班,识了些字。给妈妈留下最深印象的是知青下放那几年的农场干部,妈妈对他们的评价很高,说那时候的人真是善良、真心,虽然他们都是来自省各个城市,但是他们一点干部的架子也没有,每天和大家一起劳动,还时不时在田里开展劳动比赛,胜利者的奖品是一块糖果或是一块饼。妈妈说,那时候大家仿佛不知道什么叫累,每天都有使不完的劲。妈妈说,那时候外婆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现在不打仗了,要好好干活把日子往好里过,因为当时外婆住的房子是用竹篱笆和着泥巴间起来的篱笆房,用手一掰便能看到外面,从外面也能看到家里,雨天,泥水会顺着竹篱笆的空隙流进家里,一到下雨天,她和妈妈便要用稀泥把篱笆房围起来,防止水灌进家里,当时的外婆只是想以后的日子能吃饱饭、有的住就是好日子,她根本没有想到,她也能赶上改革开放,出门坐小车、走路不脏鞋、电灯电话、楼上楼下的好日子,所以外婆总是会对我们说,你们是赶上了好日子了,过去的苦,你们一天都没吃过。

  后来,妈妈嫁到了县城,县城的生活虽然比农场各方面都要好许多,可是妈妈心里依然惦记着生她养她的农场,终于在我14岁那年,我们举家搬回了三河,妈妈告诉我,她离开农场时,是坐着马车离开的,如今再回到农场,这里的生活一点也不比县城差,她离开时农场几乎没有工业单位,而她离开的十几年,农场有了加工厂、半导体厂、饲料厂、香醋厂等十几家工业单位,而且农场出有了自己的车队,每天都有班车到县城、淮安、南京,农场在盱眙人的眼里就是和别的乡镇不一样,大家都说农场是个小深圳,农场人的生活比县城里还好。妈妈回到农场在工业单位退休,如今每月拿着近三千的退休工资,生活一点也不比县城里差,妈妈常说,农场的变化很快,她很庆幸自己又回到了农场。

  1995年我也成为一名三河人,24年来,我亲眼目睹了农场一点一滴的变化,从我刚参加工作时的几百米的水泥路到今天水泥路修到田间地头,主干道全部铺成了沥青路,从喝井水到现在的家家户户用上自来水,从电灯电话到现在的网络电视、手机,从自行车到小骄车、从人工插秧到全程机械化不落地式生产等等,农场人的生活犹如芝麻开花一般,而我在记录这些珍贵的旧迹与新貌中收获着感动和自豪,体验着农场人生产生活的翻天覆地变化。我至今还记得,当第一台插秧机开进农场大家围观雀跃的场景,面朝黄土背朝的时代从那一刻起向我们挥手告别,一天可以插几十亩的秧苗,抵上几十个人一天插秧的面积,这速度在当时可不得了,而如今,高速插秧机一天可以完成近百亩的插秧面积,更是让大家见识了什么是机械现代化,如今的农场人种田可轻松了,全程都是机械化,田间开沟都用上了GPS,开出来的条田沟笔直笔直的,让职工们感叹不已。参加工作25年,我见证了三河路从蜿蜒曲直到平坦大道,从麦稻为主到各业齐头并进、从无人问津的无名到名气大振的休闲生态旅游乐园,一代代三河人饱含着对这片土地的挚爱,用一滴滴汗水辛勤的在这片热土上耕耘,深情的描绘着最秀美的画卷,外婆、母亲和我见证了三河从蛹到蝶的美丽。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