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爱岗敬业,不计名利的模范”“她是青年员工的传帮带‘的师傅’”“她又是一个爱管闲事的‘热心人’”在淮海农场社区,一提到担任社区干事、支部书记等基层职务的吴翠宝,社区“一站式”办公大厅的员工都这么说,这个有着近20年党龄、在社区基层工作17年的她,始终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用心用情践守着党的初心和使命。
不“欠账”的办事员
社区工作人员是最基层的“干部”,担负着为居民服务,把农场党委的声音传给千家万户的职能。同时,他们也能够听到居民最为真实的诉求,感受居民的不易,但有时也是最容易成为被居民误解的人。工作内容多、压力大,还要对应部门多,社区需迎接来自上级及各个部门不定期的检查。作为居民的自治组织,它是纯服务性机构。所以,为居民服好务就是社区人员最主要的工作。
社区的每一次工作部署、党务组织、活动安排,从要求通知、课件准备、台帐记录,她都要花费很大精力做很多具体工作,经常需要利用休息日和晚上时间加班加点,而她却以“本职工作”而自勉。
多年来,她养成了一个严谨的工作习惯,当天的事务当天毕,就是台帐记录也绝不“欠帐”拖到第二天,这也是大家经常看到她“挑灯夜战”的镜头。
“已经快退休的人了,干工作为何这么拼呢?”当有人不理解的问及时,她总是笑着回答:“明天还会有明天的工作,今天的事就要今天做完。”
塞“红包”背后的故事
在淮海社区城南居委会有一户特殊家庭,其35岁的独生女因患严重精神分裂症,需要每天服药控制病情。可在去年5月份,该患者因为药苦而拒绝吃药,导致病情加重,并常常把劝她吃药的母亲脸上抓破,留下一道道深深的血印。而患者的母亲很着急,请了多少人来劝也无济于事。
当吴翠宝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主动找到患者母亲,表明愿意与患者进行沟通。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吴翠宝关心地询问患者平时喜欢吃什么,自己的孩子上学由谁接送、晚上睡觉有谁赔等生活细节,让妈妈为家操劳的意念灌输给患者。当得知患者喜欢听李谷一的歌曲时,吴翠宝就拿出手机,用手机流量为她点唱了一首又一首李谷一的歌曲,至此患者消除了戒备心理,脸上也露出了笑容。当她母亲递来水杯和药剂时,她毫无戒备地把药吃完了。
在吴翠宝欣慰地要离开时,患者母亲满含热泪,拉着她的手,硬要塞上200元钱,动情地说:“真是太感谢你了!我家那么多人劝都没肯吃,被你一来,这断了一周的药终于又续上了。”“不要谢,这段时间,我会时常抽空来看看她的。”吴翠宝不仅回绝了硬塞过来的钱,同时这一承诺,也促成了吴翠宝与患者见面就打招呼的“朋友”。
“寻亲日记”见真情
“吴女士,现在亲戚寻到了,红包应该收下了吧!”2020年前夕,这是一位寻亲者给吴翠宝打来的感谢电话。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2019年9月的一天,正在班上工作的吴翠宝接到南京淮安籍徐姓一个寻亲求助电话,自述本人在30多年前到农场玩时的一户亲戚,现在没有了音讯,早年父母通过信,亲戚家姓“莫”还是姓“牟”已经记不清了,两个儿子的名字可能一个叫建国、一个叫建中,在早年的哪个分场哪个连队居住已记忆模糊,但是能清楚记得亲戚家中两个儿子小名分别叫大马、二马。大马年龄在50多岁,二马可能在老六垛街开过大排当。
吴翠宝面对这些模糊的线索寻亲,她没有退却,她暗下决心:既然别人信任了你,并选择你寻求帮助,就是有再大的困难,也要努力去争取做好。
此后,在吴翠宝的工作日记中,又多了很多标注了特殊符号的记录:“明天六垛街逢节,到街上找一些饭店老板和摆摊老户,了解有没有认识叫二马开过店的”;“明天周末,请派出所户籍警查询有没有叫(模、莫、牟)建国、建中人员的户籍档案”;“终于在五分场社区干事处了解到,该单位以前有一家老住户姓牟,父母早已去世,有两个儿子,大的叫大马,小的叫二马,目前家住哪里,怎么联系,尚需进一步跟进………”
功夫不负有心人。吴翠宝在短暂的一个星期时间内,通过在五分场社区以前交养老金的记录中,终于找到了联系电话,成功为求助者寻找到了失联多年的亲人,同时也多次婉拒了求助者的“红包”答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