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殿明,1954年5月出生,197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多年来他照顾岳父、关爱空巢老人、帮助邻里、无私奉献,社区干部、居民纷纷夸赞他是一位难得的好人,是一名标准的共产党员。
照顾岳父比亲儿子还有耐心
“爹爹,你来唱首《三大纪律 八项注意》《东方红》《志愿军军歌》,我给你录段视频,发到家族群里。”6月18日西苑小区内,高殿明在家里拿着红色手电筒当话筒,哄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岳父唱歌开心。
高殿明口中的爹爹,是他90岁的岳父,名叫刘永福。老人有5个子女,高殿明是大女婿,平常刘老在大女儿家生活。
老人患视神经萎缩症多年,2016年10月又患上了脑梗,从那以后,老人跟个孩子似的,一分钟都不能离开家人的视线。刚患病时,老人每天夜里都要起夜七八次,每次高殿明都跟着起床,有时还将塑料桶拎在手上给老人方便。一天夜里,睡梦中的老人突然起床,拎起小便桶就要往床上倒,高殿明见状立马将尿桶抢了过来,老人还大发脾气和他吵了起来,说“我在帮人家撒麦种,你干吗不让?”高殿明不怒反笑,连哄带骗把老人的情绪安抚好,又像哄小孩睡觉一样,将老人哄睡着。冬天,原本是连襟3人一起带刘老洗澡的,但是刘老孩童般的脾气,让高殿明的另两位连襟都有点接受不了,最后,只有他每个星期按时带老人去洗澡。
自从照顾岳父以来,高殿明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街坊邻居都说,“刘爹身体恢复得这么好,多亏了大女婿高殿明的照顾。”老人的三女儿说:“多亏了大姐夫,照顾我爸比亲儿子有耐心还更周到。”
对待空巢老人随叫随到
“喂,高殿明你下午有时间吗?我想去分场菜园子看看,你能送我一下吗?”“好的,您准备一下,在家等我。”打电话的这位叫潘来粉,今年81岁,丈夫叫曹志德。他们家原本有3个子女,八年前儿子和大女儿先后离世,小女儿家住淮安,每年只有春节回来住几天。高殿明和他们家是多年的邻居,多年来只要曹奶奶喊一声,都是随叫随到,从没厌烦过。
有一次,高殿明刚到分场大队,就看见邻居潘来粉正焦虑不安地站在门口,细心的高殿明便主动上前询问:“潘奶奶,您怎么啦?”潘奶着急地说着:“昨夜,曹爹得了重感冒,还有些发烧,想找个人送他到东风桥门诊挂点水。”听完潘奶的话,高殿明二话没说,立马用电瓶车把曹爹送到医院门诊。挂号、取药,忙前忙后地照顾着80多岁的曹志德老人,一直等到中午十二点挂完了点滴,又把老人安全送回家。等高殿明赶回家吃午饭时,已将近一点钟了。曹爹一连五天就医打点滴,都是高殿明来来回回地接送。
“多年来高殿明一直在照顾我们,不管做任何事情,即使一丁点的小事,都是随叫随到,现在我们在场部居住,他经常带些新鲜蔬菜和农产品送给我们,他真是太好了,不亏是个好党员,活雷锋!”曹志德感慨地说。
把单位当成家有求必应
“下了一天的雨,你在分场干啥的,打你电话也不接,现在都7点了才到家”,妻子刘春玲看着刚刚到家且浑身湿透的高殿明,气愤地问到。
“上午在麦田里理沟的,中午一吃好午饭,就到晒场上帮忙运稻子。下雨的前一天晚上,分场领导让大队干部用手扶拖拉机将麦垄多的一边翻运一下,我看场上人手不够就主动过去帮忙,一直忙到晚上才弄好。”高殿明解释到。
原来的第四生产区三十一大队,正式职工只有几个,做集体工难度比较大。“幸亏有高殿明,这么多年来都是有求必应,从来不计较个人得失。”曾经担任过三十一大队的几任主管都说过同样的话。单位里有集体工领导都愿意找高殿明,比如麦田清沟理墒、零星除草等,而他都是不问工钱先工作。前几年他一直帮31大队姚盛兵管理南4号100多亩水稻的种植工作,每年水稻产量都是单位最高的,年底姚盛兵给他1万元,他都嫌多。
也许是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也许是他在部队受教育多年,也许是他受身为党员的父母影响,高殿明干起工作来,总是认认真真,脚踏实地,他就是一名真正的中国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