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洋人从盐碱荒滩起步,风雨兼程60多年,理想伴着希望,汗水和着泪水,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化腐朽为神奇,变荒芜为绿洲,在盐碱滩上描绘出最新最美的画图。走进新洋,但见一座座造型新颖、格调别致的职工住宅楼掩映在绿树鲜花之中,好一派乡村里的都市风光。
然而,70年前这里却是一片盐碱荒滩,没有人烟,没有房,没有路,没有河,没有树,没有田。1952年冬,隆隆的拖拉机声打破了荒原的沉寂,开始有了人烟,有了生气,于是就有了房,有了路,有了河,有了树,有了田。70个春去秋来,新洋人的住房经历了三角棚--—芦芭墙草顶房—砖墙草顶房—砖瓦房—楼房的演变发展过程,折射出社会进步、农场发展和职工生活水平提高的光芒。
1952年冬,拓荒者们安营扎寨时住的是 “三角棚”,毛竹在地上搭好架子,上面铺上茅草或芦柴就是住房,棚内用毛竹对面搭成两排统铺,中间留一米左右的走道,一幢20多米长的棚子,可住五十人左右。当时没有塑料布在三角棚上铺盖,冬季棚内到处透风,极其寒冷。遇到下雪,一觉醒来,被子上铺了一层雪;遇到下雨,棚外下大雨、棚内下小雨,棚外雨停了,棚内还在不停地滴滴答答。尤其是夏季,日子更难熬。几十人住在一起,棚子又无窗户,地面十分潮湿,棚内霉臭味熏人。晚上睡觉常有螃蟹、水蛇等钻进被窝里,好吓人的。新洋人就是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开始了创业。
以后几年,逐年建起了芦芭墙、茅草顶的住房,一幢房子有10间,房之间用芦笆隔开,每间约有20㎡左右,小家庭一家一间。间隔的芦芭缝隙很大,家与家之间几乎没有隐私可言。每到台风来临,每排房子的两头都要用长毛竹挂重物把房顶压紧扣牢,以防草顶被吹翻,房子被吹倒。台风来时房屋还是摇摇欲坠,十分怕人,常有房屋倒塌的现象。就是这样的住房,人均居住面积只有4平方米。
20世纪50年代末期至60年代初,逐步将芦笆墙草顶房翻造成砖墙草顶房,居住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居住面积也比以前有所扩大,有了木制的门窗,窗上安装了玻璃,墙壁也不透风了,尤其家与家之间都是砖墙隔开,不再担心隐私被窥视。砖墙草顶房最大的缺点,就是草顶要经常修缮,由于长年日晒雨淋以及麻雀在上做窝,茅草极易腐烂,过几年必须修缮,否则会漏雨,随着茅草资源逐年减少,修缮草顶成了很麻烦的事。
20世纪60年代中期,砖墙草顶房陆续翻建成砖瓦房。1969年组建生产建设兵团,大批知青陆续进场,集中力量突击建造了一批砖瓦房,红墙红瓦,煞是好看。随着工资收入的提高,职工开开始讲究生活质量了,“三转一响”( 手表、台钟、自行车、收音机)和“36条腿”(大厨、五斗橱、架子床、八棱台、夜壶箱[床头柜]、四仙台、写字台、碗橱、被橱)成为职工追求的目标。
20世纪80年代中期,农场又出台住房补贴政策,鼓励干部职工到场部自建小楼房或购买商品楼,职工建房或买房的热情高涨。目前,全场98%以上人员都居住在场部小城镇,80%以上的居民住进了水卫设备齐全,装潢考究的楼房,人均居住面积达50多平方米,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昔日的梦想成真,居住条件一点不比城里人差。
图为各式各样新颖别致的职工住宅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