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瞰新洋大地,风光旖旎,如锦似秀,但见绿野无际,良田万顷,河渠纵横,林木成网。
万绿丛中,点缀着一座美丽的小城镇,楼房林立,街道宽阔,绿草茵茵,鲜花盛开。场部城镇犹如置身于一个大花园中,远看似林园,近看如花园,细看是乐园。这就是今天的新洋农场场部。
这里原本是一片荒无人烟的盐碱滩,1952年冬,30多位筹建组人员首先到达黄沙河畔的南河堤上安营扎寨,建起了三幢三角草棚,办公室、食堂、宿舍混为一体,拉开了创建新洋农场的序幕。这就是新洋农场最早的场部。1953年春,在离黄沙河南一公里处的马家圩建了几排三角棚和几间茅草房,场部又迁于此,办公和住房条件略有改善。考虑到水路运输的方便(当年还没有陆路运输),便于建场物资运输,最后确定场部定址在黄沙闸南侧,紧靠黄沙河。6幢草顶芦芭墙茅草房,占地2万平方米,形成了新洋农场场部的雏形。
到1957年时,新洋农场场部已初具规模,盖起了两幢砖墙瓦顶的农场机关办公室,以机关办公室为中心向东西扩展,东边有大礼堂、小学、医院、供应站、图书室、照相馆、食堂、缝纫店、理发室等,西边有修理厂、加工厂、农具厂等,北边是几排职工宿舍,靠近黄沙闸有一个简陋的浴室。多数房屋是砖墙草顶,只有少数几幢是砖墙瓦顶。到上世纪七十年代,逐步对房屋进行了改造,全部翻盖成砖墙瓦顶的平房,消灭了茅草房,职工的住房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场部开始出现楼房,建造最早的楼房是医院门诊楼和机关办公楼,尽管楼房只有三、四层,但它开了新洋农场建造楼房的先河。随后,场部小城镇建设开始起步,逐步对场部进行城镇化改造。经过近40年的建设和发展,场部小城镇形成了相当的规模,占地面积达1.4平方公里,城镇化率已高达99%。造型新颖,形态别致的500多座楼房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场部小镇,85%的职工和居民住进了水卫设备齐全、装潢考究的楼房,人均居住面积超过40平方米。
多年来,新洋人致力于场部城镇的绿化、香化、美化、净化、亮化工程,绿化覆盖率已达47%,为职工和居民创造了一个绿色、环保的宜居环境。先后建起了职工活动中心、俱乐部、世纪广场、五环体育场、河滨休闲风光带等,为职工和居民提供了完善的文化、娱乐、健身、体育、休闲活动场所。
场部的变迁折射出新洋推进城镇化的成效,一个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环境优美,既有都市风光又有乡村情趣的新型城镇崛起在黄海之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