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时下热议的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让人联想到农建四师众多将士的首创精神,这些都是一脉相承的。翻开1955年2月19日出版的第306期《生产战线报》3版上,由作者周妙奇和张振国共同撰写的《磨耙片》的文章,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他们立足发展进行的不懈创新精神,今天读来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附原文
仅仅三十七个半小时,车工徐炎林同志就把三百五十三张圆形犁耙片磨好了,真好快呀,是任何人也料想不到的。
车工徐炎林同志原是由第一机耕队调到修理厂工作的。在某些工作上,免不了有些生疏,特别是当他月底接受磨拖拉机后面铧犁上的三百五十三片耙片的任务之后,因为这是全师在春季耕地作业中的主要机具之一,任务当然很重要。但是,厂里没有磨耙片的专门的磨床,现有的是经过钳工机械组组长周清文同志改装过的铣床,所以,徐同志对这部改装过的新机器的使用,真可说是处处陌生。
磨片工作开始了,徐同志按照他过去做车床的工作方法,把车刀装好,旁边放上肥皂水。由于没有用过这种机器,所以车刀口不敢加深,每张耙片要磨到四次才能成功,磨不到二、三张耙片,车刀口就裂断了,只好停车重新装刀再干。这一天他做了七个半小时的工时,只磨了十三张耙片,平均每张犁耙片要花到三十四分钟。如果照这样干下去,任务就难完成。完不成磨耙片任务,就会影响到全师春耕计划吗?他想到这里,好似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但又想到完不成任务这件事,在工人阶级面前是件很丢人的事。于是,他埋着头,来回地走着、想着:“是不是在操作上有毛病呢?车刀为什么会断呢?可不可以把车刀架深、减少车削次数呢?”一连串的“?”号,在他脑子里盘个不停。
原因终于找出来了,因为车刀削到一定程度就要发热,再碰上肥皂水是冷的,这样冷热交加,刀口容易裂断了……
第二天,他踏着愉快的步伐走进车间,根据昨天的想法进行试验,车刀口不用水沾,又把刀口加深了些。开始时,内心感到非常紧张,生怕试验不成,弄坏工具既造成国家财富的损失,又容易给人家笑话,但他觉得:这样做不会有问题的,因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于是他决定这样做。可真怪,车刀不但不断,反而比过去容易削,过去磨四次才磨好一片,现在只要两次就行了。老徐看到自己的试验竟成功了,高兴得真喊好,如似说:完成任务不焦心了。但他又一想:可不能满足啊,索性再试验到底,于是把车刀口又加深了一些,试验结束,磨出的耙片比过去的又快又好,并且只要磨一次就成功了;也就是说,过去一张耙片要磨四次才能成功,现在只要一次就行了。
最后还有一百零五张耙片,只花了十个钟点零十六分钟就完成了,平均每张只花五分半钟,以前所磨的要三十四分钟一张,经过改进操作手法后,只花五分半钟一张。
以前是三十四分钟磨一张,现在是五分半钟磨一张,老徐想到这里,禁不住说:“不动脑筋可真不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