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一路走来的幸福生活

作者:李东林发布时间:2021-09-22文章来源:江苏农垦信息网

今年58,出生在农场的我,与大多数同龄人那样,我也是垦二代。今天就讲讲发生在我身上的故事。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时候我家住的是土坯房,房顶是用茅草铺成的,房子内是用芦柴笆隔成一间一间的。那时房子窗子狭小,家里也很黑暗,但当时的意识中也没有嫌住得小,光线暗。

在我的记忆中,最让人难受的是到了下雨天,屋里不是这儿滴水,就是那儿漏雨,家中盆盆罐罐的滴答声与户外的风雨声侵彻着我的记忆。后来住进砖瓦房,虽然光线亮了、门窗也宽了,但居住面积十分拥挤,大家也是其乐融融。

进入新世纪,我家依靠农场国家的惠农政策,农场租赁土地的优惠条件和我们夫妇勤劳的双手,收入是迅猛增长,相应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成为我们夫妇的追求2009年,我家也搬进了农场统一建造的连体别墅,享受着比城里大多数居民还要好的舒适生活。看着一排排气派的现代农家别墅,真是心情舒畅,非常的惬意和满足。

想起七八十年代,由于家里人口多经济拮据,上高中每个星期返校前母亲总是帮我准备一个星期的炒面和咸菜,中午菜金每月只有5块钱,看到食堂菜盆里油汪汪散发着肉香的红烧肉,只是在口袋里将菜票捏了又捏,根本舍不得买,只能是一个炒菜一个汤,有时菜金不够了,就装一个汤了事。所以那时候最祈盼的就是过年了,特别是想起那年蒸包子,有一年我家在连队食堂排到下半夜蒸,我为了吃个包子结果在家等了一夜。改革开放以来,农场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不但吃得饱、吃得好、更要吃的科学和营养,早以从温饱向生活质量转化。

改革开放初期,在农场有自行车的家庭很少,偶尔看到有辆自行车从身边轻盈地骑过时,心中总会充满了期待,想着什么时候我家也能有一辆自行车。工作了一段时间后,经过再三思考,我拿出积攒了所有的积蓄,买了一辆永久牌自行车。当崭新的车子骑到家门口时,左邻右舍都赶来观看,羡慕之情溢于言表。我还将自行车的大杠和三脚架上裹上塑料布,以免油漆被磨损。到了1989年我结婚时,又特地买了一辆新的凤凰牌自行车,在结婚那天,在自行车的后座上绑了一条红毛巾,把媳妇娶回了家。改革开放极大地提高了农场的经济活力,在女儿到农场场部上学那年,为方便接送,我家又花了3000多元买了一辆金城摩托车,让亲戚、邻居和单位里的人都很羡慕。靠种田致富的我,看到汽车的种种好处后再一次萌生了换车的心思。于是考上驾照的我在2006年购回了一辆奇瑞牌SUV小轿车,有了车,上下班、走亲戚、旅游,想到哪儿就到哪儿,方便快捷。在我工作的30多年的时间里,我的代步工具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变化,虽说买的都是普通轿车,但是我已经很知足了。

五十多年不寻常的场景和岁月,让我体验着、感受着,心中不时充满着无限地激动和喜悦。从以前的温饱到现在讲究生活质量、从以前土坯房到现在别墅楼房、从过去双腿出行到如今的抬脚上车,充分体现了淮海在改革开放以来,百姓生活翻天覆地变化的见证与缩影。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