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下国家积极鼓励创新创造,助推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早在1955年2月16日,在农建四师出版的第305期《生产战线报》2版上,就有作者杨登洲写的一篇《周文清同志改装车床的故事》,这篇故事对身在基层一线的农场广大职工来说,只有你有一颗积极进取的心,有一颗不达目标不罢休的韧劲,就一定能在自身的岗位上,依靠自己的技能来创造出一片新天地。这就是这篇《周文清同志改装车床的故事》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淮海农场公司企划宣传部门将这篇文章全文刊登在刚出版的《淮海大地》报上,就是在通过宣传小人物的故事,让更多有志向、有技能、有韧劲的同志,鼓励他们走上技能型创新创造的道路。原文如下:
机器的声音轰隆隆地响着,甚至于修理厂整个新盖的厂房都被这巨响所震憾着,军工们、技工们穿着满身油垢的工作服,在这一片巨响中聚精会神地工作……
就好像空气里也散着一股紧张的气息,把这一群忙碌的人们衬托得更忙碌了。这时,有一个三十岁光景的军工,一会儿工作,一会儿又停下来望望闲坐在一旁的伙伴——一个二十二、三岁光景的年轻技工。那个军工就是修理厂钳工机械组组长周清文,那个年轻的技工正是钳工组的工人李伯。
这是去年年底的事。各个机耕队的机具任务不断送到修理厂来,但是,厂里只有两部车床,怎么能赶得上紧迫的任务呢?而且就在这紧张的一刹那,钳工机械组的青年工人李伯却闲着没事做,他自己也很苦闷,除掉看看书报以外,工作太清闲了,清闲使得这年轻的小伙子甚至于想调动工作。
钳工机械组组长周清文瞧瞧自己闲得无聊的伙伴,心里怎么不发焦呢?
这时,厂里进行一、七号车修理,联合器磨擦片和支重轮需要磨之后才能用,但是厂里的两部车床不够用,这样下去,既会影响其他组的工作,当然对整个修理任务的完成也有影响。在这种情况之下,周清文同志来回踱着,他觉得这种情况必须很快改进才对。于是,他左思右想,偶然发现自己组里还有一台日本式的旧铣床在那里,他想,工作任务这样忙,工人却闲着没事干,这部车床也闲在这里睡觉,但他又想:早些时候,领导上曾要老工人把他修好,老工人说:“这是昭和十六年造的,有了十八年的历史,从来也没有用过……”自己的力量能行吗?
但是,工作任务是永远也不会因为我们机具设备不够而来得少些的,工作任务仍然不断地向修理厂送来,因此,周清文同志的思想也没有真正的休息过。这天,他突然想起:如果把这部旧铣床架子上面再加上一个夹头刀架上,不是能当车床用吗?窍门虽找到了,但没有一点把握啊?于是,他趁别人去看电影时,把自己的年轻的伙伴李伯留了下来——因为李伯有一些文化,能画图。就这样,他的改装在得到领导上的热烈支持后,只花了几万元的代价,把一部没有用的旧铣床改装成有用的机器。据说,买一部车床,需要三千六百万元呢!
当然还不止三千六百万元的经济价值!我们农场所用的耙片都需要磨光了,如果这部车床不修好,所有的耙片都送到北京中央农业部双桥修配厂去磨的话,除运费以外,每片需要一万元,而现在,连人工、电车在内,只要两千五百元就够了。而且,时间上的节省,还是一个不可估量的“节约”呀。
周清文同志一九四三年参加革命,一直做修械工作。这次,他的改装成功了,在改装过程中,他也曾遇到新旧思想的斗争,但他想: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环境是那样艰苦、恶劣,但我们都能完成各种繁杂的修理任务,为什么在现在这种良好的物质、技术条件之下,却不能呢?因此,他时时刻刻考虑着改装的事,终于改装成功了。
“周清文同志啊,我们要学习你的钻研和大胆进行技术革新的精神呢?”人们说。
周清文同志穿着一身油污得发亮的衣服,在机器的轰鸣声中,放大嗓子说:“不,我做的还很差,如果有一点小成绩的话,都是党多年来的不断培养我、教导我的结果……”
轰隆隆的机器声,把他的话吞没,于是他笑了笑,擦了擦脸上的油渍,又在车床旁矫健地干起活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