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洋农场:一年完成三年改革任务 打造社会职能移交范本

作者:邱玲娜发布时间:2025-06-11文章来源:江苏农垦

6月6日,江苏省首家农场社区居民委员会——射阳县兴桥镇新农社区居民委员会正式挂牌,标志着新洋农场社会职能移交改革圆满收官。这场以“垦地协同、机制创新”为核心的改革实践,仅用一年时间便完成原定三年的任务,为全省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洋方案”。

破题:构建“1+3+N”机制打通移交堵点。新洋农场以“清单化、层级化、协同化”为突破口,构建高效改革路径。“1张清单”划清权责。新洋农场系统梳理23项社会管理职能清单,形成《新洋农场社会职能移交清单》,实现“一类事项、一单界定”。“3级联动”压实责任。建立“集团统筹—农场主责—地方尽责”三级联动机制,农场党委书记牵头攻坚,高频对接县级部门;射阳县委、县政府将改革纳入县域重点工程,主要领导亲自协调,分管领导高频次会商。2024年11月由新洋农场牵头,率先完成驻射阳县三家农场社会职能移交签约。“N方协同”凝聚合力。联动县委社工部、民政局、编办等12个部门组建专项工作组,兴桥镇政府将农场职能改革纳入乡镇履职事项清单,县委编办下发相关征求意见,推动县政府常务会议专项议题提前落实,实现改革流程“零梗阻”。

破局:“三先行”模式守护民生温度。生态移交“先手棋”。2024年6月,秉持“生态优先”理念,新洋农场率先完成污水设施资产与运营权移交,实行“人员身份不变、管理考核属地”模式。执法进驻“破难点”。针对农场缺乏执法权的痛点,积极对接县环保、法院、安监等部门开展场域执法,县环保局开展“环保亮剑”专项行动,县法院开辟案件审理“绿色通道”,兴桥镇安全执法部门实施“平安护航”工程,彻底扭转了“农场想管管不了”的被动局面。便民服务“提前跑”。2025年2月,设立射阳县兴桥镇新农便民服务点,由兴桥镇副镇长牵头,镇村干部驻点,提前承接23项社会职能,农场同步派驻专员协助对接。截至目前,服务点已处理事项超200件,居民满意度达98%以上,实现公共服务“无缝衔接”。

破立:属地化改革构建长效新局。为确保改革“稳过渡、能长效”,新洋农场打出“跨省取经+规范建制+党建护航”组合拳。跨省对标“找答案”。2025年3月6日,新洋农场联合兴桥镇组成考察组,赴安徽省农垦集团祠山岗茶场学习“一次性整体移交、一个社区平台承接、一组政策保障” 的经验,重点研究社区成立后的财政保障、组织架构等核心问题,为改革提供实践参照。规范建制“强底座”。历经请示提交、居民代表大会审议、多部门联审等流程,仅用2个月完成社区筹建。4月4日获射阳县政府正式批复,5月14日完成首届成员岗前培训,6月6日新农社区居民委员会正式挂牌。同步成立新农社区党委,二级党委建制,管理党员460人。“两委”成员由新洋农场推选,地方考察选拔,县委组织部核定人员编制并统筹拨付经费,农场过渡期间协助运作,期满后完全属地化。垦地融合“谋新篇”。改革释放的“轻装”效能迅速转化为发展动能,射阳县将新洋农场纳入县域发展规划,首批拨付760万元支持垦地合作项目,并计划在基础设施建设、优质农产品产业链、食品加工园区等领域深化合作,打造长三角地区“垦地融合示范样板”。

从“企业办社会”到“专业治理”,从“单打独斗”到“垦地共赢”,新洋农场的改革实践不仅让农场居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更探索出一条“权责清晰、服务高效、长效可持续”的社会职能移交新路径。随着新农社区的正式运转,这场以“民生”为起点的改革,正为农垦系统“卸下历史包袱、聚焦主责主业”书写生动注脚。

上一篇:下一篇: